首页-沐鸣娱乐-官方注册站

全国加盟咨询热线:

400-123-4567

当前位置: 首页 > 沐鸣资讯 > 公司新闻

2050年上海常住人口或近3千万 素质待提高

文章作者:佚名 浏览次数:发表时间:2023-07-31 08:56:25

未来的上海将“容纳”多少人?目前上海人的文化素质究竟如何?在迎接全球首个世界城市日之际,第五届“城市社会论坛”昨天在华东师范大学开幕,来自中国、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城市研究专家聚焦“城市化的基本问题与中国道路”。据论坛发布的上海人口发展趋势报告预测,到本世纪中叶,本市常住人口将接近3000万人。

 
人口增长实为必须

在论坛上,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周海旺做了题为《上海人口发展趋势特点与问题研究》报告。据对上海常住人口总量和结构发展趋势的预测,2015年为2479.6万人,2020年为2650.1万人,2030年为2856.4万人,2050年为2778.3万人。在上海人口波动过程中,会明显发现0至14岁人口的变化,将由现在的不到250万人上升到2025年时的308.4万人,以后则会出现迅速下跌的态势。但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由2015年时的460.4万人一路走高,在2020年时达到569.9万人,在2030年时达到772.5万人,在2040年时达到974.2万人,而到了2045年后则将攀上1108.8万人的高度。

周海旺表示,从人口年龄结构和供养关系来看,上海2050年时的常住老年人口约1000万人,如果按每个老年人口需要2个在职人员供养计算,那么就需要2000万劳动力,考虑到劳动年龄人口的劳动参与率将会下降,还有少儿人口需要抚养,因此,在2050年左右,上海常住人口达到3500万人以上是必要的。

人口素质亟待提高

据近几次的人口普查显示,上海常住人口的文化程度虽然在提高,但是总体水平不高。2014年本市高考普通高校报考生的录取率达88.5%。2014年本市初中毕业报考生为76690人,其中考上各类高中的人数为52146人,中职校为22308人,高中录取率为68.0%。由此可以粗略推算,今年上海高校的毛入学率为60.1%,只达到英国、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全国人口的平均水平,与美国、韩国等国家差距很大。此外,上海人才总量有限。2012年,上海全市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或中级及以上职称的人才共计303万人,占当年2380万常住人口的12.7%,占1114万从业人员的27.2%。其实,全市从业人员数量可能被低估了,一些非正规就业人员没有统计在内,实际从业人员数量为1300万左右,其中,人才比重只有23.3%。这也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对此,周海旺认为,上海人口素质结构需要大幅度提高,劳动力中的人才比例到2050年要达到现在发达国家特大城市的水平。而提高上海人口素质的具体路径可以有多种。一、适当调控人口增长进程,避免短期行为,通过人口调控实现上海社会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目标。二、加大国际人才引进力度,提高人才的国际化程度。三、以轨道交通网络的完善为先导,引导人口空间布局优化,逐步实现多中心布局结构。四、加快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在大上海城市圈内实现人口、就业、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华东师大举行的“比较城市化:基本问题与中国道路”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专家对上海的人口前景和人才储备问题提出建议:一方面应适当调控人口增长进程,另一方面也要继续有序引进人才,从而提高人才质量和城市活力。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周海旺教授在此次论坛中指出,上海的人口结构问题与人口规模问题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周海旺说,从现状来看,上海常住人口中劳动力资源丰富,少子化严重,老龄化不严重。从人口比例来看,1982年时,上海15岁-64岁的人口比例为74.41%,到了2010年已升为81.26%;相应地,0-14岁人口的比例则由18.16%下降至8.61%。

 

这一比例还有逐年扩大的趋势,根据对上海常住人口老龄化的预测,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在明年达到18.6%,到2050年时则将上升至44.8%。8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也将对应地由3.0%上升至8.3%。周海旺分析,从未来发展来看,2020年以后上海常住人口中总抚养负担将超过50%,人口红利将消失。

上海人才总量比较有限。周海旺解释,这里说的“人才”,是指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或中级及以上职称人员。2012年,上海全市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或中级及以上职称的人才共303万人。上海是中国最早提出人才国际化的省市,但国际化程度还不高。周海旺预测,上海劳动力中人才比例到2050年才能达到现在发达国家特大城市水平。

怎样才能让上海人口结构尽快变得更加合理?周海旺建议,首先应该适当调控人口增长进程,避免短期行为,实现上海社会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其次,还应该继续有序引进外来劳动力,加大国内和国际人才引进力度。在硬件上,本市还应继续以轨道交通网络的完善为先导,引导人口空间布局优化,实现多中心布局结构;同时,还应加快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在大上海城市圈内实现人口、就业、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上海历史上两次人口大流动创造的奇迹


1929年外滩

上海历史上两次人口大流动创造的奇迹


陆家嘴国际金融贸易中心
世界范围内的人口大流动在上海曾出现过两次,都使上海创造了让外界为之震惊和感到不可思议的奇迹。而奇迹的代表作,都铸就在黄浦江畔……要触摸上海的历史,要倾听上海的心跳,只需到外滩走一趟。站在外滩的一头远眺,站在过往的人群里倾听,那远去的烟云回声、那铿锵昂扬的现代节奏、那世事变迁的神奇奥秘,会铺天盖地地迎面扑来。
在外滩拥挤嘈杂的人群里,你绝少会听到上海话,耳旁飘过的是各个国家的语言和各个地区的方言。然而,一二十年前,外滩的防洪墙是上海密集度最高的“情人墙”,月光下喃喃私语的多半是上海话。那些年,甚至在普通话最应该推广的知识分子的学术研讨会上,也用不着讲普通话。因为上海户口封闭了几十年,各单位不会讲上海话的外地人已不多。
语言的单一,人口的单一,文化的单一,在一些城市或许是正常的,但在上海就不正常了。没有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上海,就如一条鲜活的鱼,被搁在了浅滩上。而九腔十八调的纷乱嘈杂,正是上海都市喷薄崛起时最兴奋的神经末梢。
世界范围内的人口大流动在上海曾出现过两次,一次是19世纪40年代,一次是20世纪90年代。这两次大规模的人口流动,都使上海创造了让外界为之震惊和感到不可思议的奇迹。而这两次奇迹的代表作,都铸就在黄浦江畔。
人口大流动,彰显上海文化大包容的精彩
上海的第一次人口大流动出现在开埠后的1843年,那是在帝国主义枪炮下丧失主权的彻底开放。短短百年,上海人口从20万激增到500多万,原先的一个三等县城,在19世纪30年代一跃成为仅次于伦敦、纽约、东京、柏林的世界第五大城市。这等发展速度,在世界城市史上闻所未闻。
上海的第二次人口大流动是在20世纪90年代。这是上海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主动的开放,仅仅花了10年时间,就在中华大地上崛起了一座又新又美的城市。上海速度,再次让世界惊讶赞叹。
上海在150多年中两次开放两次崛起,决非偶然,寻找到它们的共同点,就牵住了上海高速发展的历史惯性和未来趋势。而这些都写在了黄浦江两岸——外滩万国博览建筑和陆家嘴国际金融贸易中心的创建史中。
追溯历史,可以发现,是海运的发达,才让上海襟江带海、内联南北、外通远洋的特殊地理优势突现出来。以港兴商、以商兴市的上海,占住了黄浦江就占住了生命根基。而今,打量两岸跨越百年的两次腾飞,竟看到了它们惊人的相似和绝然的差异。
在外滩静下心来,便可以听到上海初始开放时喧闹的潮头。
哈同乘着远洋轮来了,在芦苇丛生的黄浦江和苏州河边上买下地皮。他甚至连那块地都没有多看一眼,便将它转手倒卖。几次三番,哈同暴富,究竟赚了多少钱,无人知晓。只知道他来中国时只带了一只皮箱,后来却在上海造了一幢豪华的哈同花园。
各国的淘金者和投资者涌来了,英国人最早获得黄浦江西岸从苏州河到洋泾浜的浅滩租界,造起了领事馆和西式楼房。以后,美国人、俄国人、日本人、法国人和中国人都在港口边各显气派,争相耗费巨资,建成一座座独具各国特色的豪华建筑。这些风格迥异的建筑协调并存,构成了外滩“世界建筑博览会”的景象。它是上海开埠后迅速崛起的缩影,折射的恰是上海这个世界移民城市独具魅力的光彩——巨大的文化包容能力。

上海历史上两次人口大流动创造的奇迹


浦江两岸
如果说,打量外滩可以平视的话,那么,张望陆家嘴就必须仰视。东方明珠塔以亚洲第一超越了远东的所有高度。它是新上海人在这次自主开放中超越远东、走进世界的城市符号和心理坐标。上海人站在自觉融合当代世界先进文化的高度,向世界一流建筑大师招标陆家嘴的设计蓝图,在世界范围内优中选优。这个过程,展现了上海人主动开放、主动融合的宏大气度,也是上海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自信和民族自尊。许多看过陆家嘴建筑群的外国人都无不称赞:这里是世界上最新最漂亮的建筑。金茂大厦是中国传统的四方塔形,但高耸入云,还有国际会议中心、正大广场……人们很难给这片建筑定个风格,只能惊艳它们的美丽。因为它们不中不西,又中又西,不古不今,又古又今。这个多元文化的大融合,正是今日上海在走向世界时的精神追求。
外滩、陆家嘴,就这样奇妙地将昨天和明天组合在今天,牵起两个时代龙头的百岁老人和十岁小孙遥相辉映。它们让所有游览者心领神会:外国人感悟东方的神韵,中国人赞叹西方的洋派,老人能获得怀旧的满足,后辈能享受时尚的激动。浦江两岸用生动的语言告诉世人一条真理:上海只有保持移民城市的多样性、包容性和创造性,才有活力,才能创造奇迹。
生命旋律,散落都市的每个角落
石库门是老上海最普遍的居民住宅,那里包含着前两个世纪五湖四海的中国移民在上海奋斗的生活基因。如今,大多的上海人已搬进楼房,上海新天地的石库门博物馆保留着他们的生活原型。

上海历史上两次人口大流动创造的奇迹


老上海的石库门住宅
那是一个从宁波移民上海的城市职员家庭。外表是欧化的石库门,推开黑色大门,却如走进江南的传统民居,一样有高墙围起的天井,一样有供祖宗牌位、挂家训书画和招待客人的客堂,老人房里一样有宁波带来的骨嵌镶木家具,一样有供灶王爷的灶间。不同的是,主人房里有不少西洋玩意儿:照相机、留声机、酒柜和银制器,女儿房里有时尚化妆品、摩登旗袍和30年代女明星照片广告。
这家三代人,老太太一定是讲宁波话,父亲一定是讲宁波普通话,而女儿在家讲宁波话,在外一定是讲上海话。家乡话与上海话的组合,是老上海绝大部分家庭的语言构成。南腔北调的上海滑稽,表现的就是这样的生活场景。这种生活场景,在全国其他地方很难想象。
到了石库门,你就能了解,85%的居民都是移民的上海,每个移民的心头都融合着家乡文化和都市杂色文化的两种认同。他们在这样的融合中改造自己,呈现了一种既传统又现代的新的生存方式。他们在这样的生存方式中获得心灵安慰,也获得城市彼此间的认可。同时,石库门也是充分利用城市稀缺土地的联体传统民居,是兼顾中西文化的城市居室创造。
今天,上海新天地在旧城改造中,保留了石库门历史信息的旧宅,精明的文化商人将它改造成上海目前最时尚的消费区。台湾商人的琉璃餐厅、画家的艺术商店、日方投资的音乐酒吧、菲律宾奔放的摇滚演奏、热辣的比利时歌舞……新天地将古旧石库门与世界各地的现代时尚相融合,塑造了又一个“不伦不类”却极其高雅的娱乐场所,将昨天与明天再次相会在今天,显示了上海移民文化不同凡响的生命活力。
在当年公共租界的虹口区,人们看到当年万国建筑的多伦路已完整保护为文化一条街。
当年高档住宅区的衡山路、茂名路、雁荡路、淮海路等,当代人完整地保存了它们幽雅的欧陆风情,成为体会异国情调的好去处。
上海在走向未来中,重演历史的高潮乐章:充分开放、五方杂处,兼容并蓄、改革创新。只要坚持开放,上海就能腾飞,这已被历史新证明。上海充满自信地对外开放,它所爆发的文化包容的创造力,让我们感觉到了历史惯性延续的强大力量和壮阔前景。
Error infos: DedeCms错误警告:连接数据库失败,可能数据库密码不对或数据库服务器出错!

回顶部

平台注册入口